在臺州的主城區出發,一路向西而去,曲折蜿蜒的永寧江沿線,放眼過去是一座座連綿成排的工廠。這些工廠面積廣闊,樓宇挺立,看上去蔚為壯觀,這是國內外都極負盛名的黃巖,它的另一個享譽世界的名頭是“中國塑料模具之都”。
在發展最快的那些年,整個黃巖生產的塑料日用品占到國內市場的40%,在國際上也擁有極高的市場占比,是名副其實的塑料制品王國。
回溯到波瀾壯闊的三十多年前,回到這個王國誕生之前的歲月,兩家年輕的公司,在這片土地上開始了創業。1988年,其中一家的創始人經過謹慎而又小心的考量,最后在面前的紙上寫下了“飛達”二字,飛,寓意著中華民族迄今不變的向往和目標,達,恰好意味著目標的實現,斟酌好名字之后,飛達公司便投入了一往無前的奮斗之路,置辦模具生產設備,招募技術工人,研究模具生產,好一派熱火朝天。到了1990年,另一家名為“三和”的公司也開始了創業,創始人在自家的鐵皮棚內,伴隨著三臺注塑機“轟隆隆”的運作聲,一家塑料制品小作坊顯示了最初的模樣。兩家公司誰也不會想到,不久以后的未來,它們之間會產生一種奇妙的聯系,從此不分彼此深度融合,成為國內塑料用品制造領域的一個強大存在。
九十年代,改革之風吹過神州大地,這樣的景象在一個又一個城市中涌現,不斷的譜寫出一個又一個蕩氣回腸的創業故事,屬于青春,屬于夢想。
作為臺州的老工業基地,黃巖這座城市有一個先天優勢便是模具,模具這個產業最早始于六十年代建立,到1986年開始真正步入正軌。這一年,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政策出臺,黃巖縣委、縣政府出臺了《關于合股企業的若干政策意見》,這是全國黨政機關頒發的第一個關于股份合作企業的政策性文件,這個文件為這一時期的黃巖民營企業指明了方向,也為黃巖制造業后來的騰飛打下了基礎。從這一年起,永寧江沿線的這些民營企業,包括村辦的集體企業,以及民辦的家庭作坊,開始在這個政策的指引下進入了同一條賽道,用力奔跑,而東部沿海以外的其他城市,這一步還要慢個幾年。趕上這個歷史機遇的飛達公司與三和公司,從此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,成為黃巖占據國內外模具與塑料生產領先地位的中堅力量。
隨著黃巖產品的名氣越來越大,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,模具塑料產業也開始向更高層次發展,首當其沖,便是要用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來規范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。此前,臺州的這些中小企業無一例外,均是農村合作社,或者家庭作坊式的生產管理模式,這個模式在發展早期是有優勢的,可以讓企業輕裝上陣,快速發展,然而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,會變成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掣肘,不利于企業規模擴大。因此,時間到了2002年,困于發展弊局的兩家企業準備改革,并做了一個果斷的決定——合并,將飛達模具廠與三和塑膠廠二家企業合并成立“臺州市黃巖飛達三和塑膠制品有限公司”,實現模具制造與注塑加工優勢的組合。合并后的飛達三和公司,產品線也更為豐富,從初期的水桶、臉盆、保鮮盒等單一塑膠品逐步增加到垃圾桶、層架、收納、吸盤、衛浴、清潔用具等系列日用品,其中家居垃圾桶又形成塑膠與五金兩大類規?;a線,市場覆蓋進一步加大,產品競爭力進一步增強。
隨著產品多功能的呈現,加上感應垃圾桶等智能化的升級,近年來,飛達三和提出走“家居垃圾桶智造專家”之路,引入進口生產流水線,實現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自動生產,人工方面,也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管理模式,一個操作員便可以管理一排生產機器,效率進一步提升。此外,還組建了一個由15位專業研發人員的設計團隊,現在已經擁有了100多項專利。這個團隊,也成為了“飛達三和”轉型升級的底氣和動力。
在塑料日用品行業馳騁近三十年,如今,作為中國塑料家居用品專業委員會理事單位,飛達三和公司已經是國內前十的大型塑料家居生產企業,自有數十萬平米大廠房,擁有勤奮專業員工的上千人,并與國內外眾多知名品牌建立的深度合作關系,給予獨家供貨,或OEM代工生產,產品不僅遍銷國內各省市、港澳臺,更遠銷日韓、歐美、東南亞、中東等地,銷售渠道也進一步多元化,傳統的線下經銷之外,同時涵蓋了國內主流的電商銷售渠道。
“企業有了三十年智慧的沉淀,有了創新和堅持的信念,必將贏得未來?!憋w達三和如今的掌舵人王穎自豪地說。
未來已來,我們有理由相信,飛達三和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,去迎接未來帶來的一切挑戰與機遇。
這是中國制造駛向星辰大海的未來,這也是大國智造正式崛起的未來!